國際知名科學哲學家哈金(Ian Hacking)於2007年11月應台灣大學哲學系苑舉正教授之邀,到台灣進行為期十九天的學術訪問。在訪台期間,哈金教授作了四場系列演講,題目分別是〈論科學理性的歷史根源〉、〈數學對象來自何處?〉、〈思考與實作的實驗室風格〉、〈實在論與反實在論〉。前二場在台灣大學哲學系舉辦的「第四屆經驗與真理」研討會中發表,第三場在本刊舉辦的工作坊發表,第四場在東吳大學哲學系發表。事後哈金教授修訂講稿,彙整成專書《科學理性》,由台灣大學出版社同時出版英文原本和中文譯本。
本刊為了配合哈金教授的訪台活動,在11月12 日舉辦一場「Hacking、實驗室科學與STS」的工作坊(請參看 STM 網站,網址 http://stm.ym.edu.tw),除了哈金教授的第三場演講外,還安排一場對話,邀請傅大為教授、苑舉正教授和吳建昌教授,分別評論哈金教授的思想和作品,並由哈金教授回應。此外還有四篇與實驗室科學和STS有關的論文發表,分別是雷祥麟教授的〈主權與顯微鏡:法定傳染病與滿州鼠疫〉,林文源教授的〈學生的行動力如何在工程實驗室的漂移中實現〉,趙相科教授的〈建構新世界〉和陳瑞麟教授的〈實驗發展的動力模型:一個初步探討〉。
工作坊中,台灣學者們與哈金教授的對話,成為本期討論與回應的主要內容。其中傅大為的〈哈金論孔恩與傅柯〉,討論哈金對孔恩和傅柯的看法,並對哈金提出一些精彩的疑問。吳建昌的〈論假意識和過去的不確定性〉以評論哈金的《再書寫靈魂》一書為主,並以他的病人案例來質疑哈金對「假意識」的一些提法。苑舉正則評論《歷史存有論》一書,並對哈金和傅柯的思想風格作了一些比較。哈金教授在會場中針對三分評論作了精彩有趣、笑聲不斷的口頭回應,經錄音後再由中正大學博士生鄭凱元和邱獻儀加以謄錄成初稿,由王文基教授修訂,再送回給哈金教授修訂,成為他〈答覆與評論〉的前半部。
在台灣大學哲學系舉辦的「經驗與真理」會議中,陳瑞麟發表了〈實驗實在論與落實〉,討論哈金的實驗科學的哲學立場:實驗實在論,王榮麟和陳思廷合寫〈論哈金的科學思考的風格〉,討論內容誠如其名。STM邀請他們將評論哈金的部分摘錄出來,寫成一完整的評論稿,並請哈金教授再加以回應,構成〈答覆與評論〉的後半部。
現在這些台灣學者與國際知名科學哲學家的對話成果,完整地呈現在本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