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onal alliance

台灣低劑量荷爾蒙補充療法的爭議:知識、實作與標準化

作者資訊
楊舒琴
盧孳豔
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系、萬芳醫院預防醫學暨社區醫學部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
  過去更年期婦女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的主要爭議,在於醫療化女性身體的自然過程。自 2002 年美國婦女健康行動(WHI)大型臨床試驗研究指出該療法的罹癌風險後,引發社會多方關注,「低劑量荷爾蒙」在臨床指引和臨床實作中於焉展開。本文剖析「低劑量荷爾蒙」的知識與實作,如何於風險爭議未歇時,嵌入台灣特定的文化時空,展現在爭議發生後,醫療化如何改變其樣貌,持續在地進行之過程。
  「低劑量荷爾蒙」知識出現在 WHI 報告之前,起源於找尋預防荷爾蒙缺少導致骨質流失疏鬆的藥物劑量,而台灣醫界在 2002 爭議後,一方面接受國際更年期醫學會的治療指引,宣稱其藥物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強調亞洲婦女身體體質與體型的特殊性,企圖發展獨特的在地生物學知識以鞏固專業體制,透過隱身的藥廠進行主導和串接,以泛亞區聯盟的方式,爭取國際對亞洲婦女更年期特殊性的重視。本文以婦女、醫師及醫師團體能動性的展現,看見爭議如何與在地的政治,作不同層面的結合,以及「低劑量荷爾蒙」知識及實作於台灣的生成及演變,所具備的獨特性格。
引用: 
《科技、醫療與社會》,第23期,頁203-256,2016年10月出版
訂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