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治理

風險論述、公民行動與灰渣掩埋場設置爭議

作者資訊
范玫芳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

目前台灣有關風險的規範與管理主要是由技術官僚所主導。環境影響評估法在1994 年立法完成以規範相關開發案,並將評審作業標準化,但公民在決策過程中的參與卻非常有限。當居民對廢棄物處理設施表達反對立場或進行抗爭,往往會被污名化為自私、不理性與無知。本文主要以新竹縣一般事業廢棄物與灰渣掩埋場設置的爭議為個案,探討風險多元論述、風險分配的不同觀點與公民行動。本研究採取文件分析、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的方法蒐集資料。個案研究呈現地方居民如何認知掩埋場設施的潛在風險、在地理性,以及風險行動者對風險分配所持的不同觀點,包括科學理性、功利主義、公民參與決策過程受限以及缺乏對在地知識的肯定與尊重。此外,探討公民行動所代表之意涵與轉變的興起。本文最後主張決策過程應更多重視與肯定在地知識與公民參與,同時風險治理的制度變革有必要朝向更透明化以重建民眾信任。

引用: 
《科技、醫療與社會》,第5期,頁43-70,2007年10月出版

化學物質的拼裝、風險與治理:台灣洗衣精的百滅寧防蟎爭議(2013-2014)

作者資訊
謝新誼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透過台灣於 2013 年間爆發的洗衣精添加農藥百滅寧爭議,本研究探討百滅寧成為解決塵蟎過敏風險化學物質的拼裝歷程,分析公民團體、洗衣精廠商及政府單位如何透過公民科學或管制科學實作,界定和治理化學物質的風險。本研究採多重研究方法,資料主要來自參與觀察及歷史檔案。本文發現,百滅寧雖具滅除蟎類的化學特性,其風險卻會隨拼裝脈絡改變,進而產生爭議。防蟎洗衣精爭議起因於公民的科學實作,由上下游新聞與主婦聯盟主動進行議題設定、產出科學證據,並藉自身的經驗知識,界定百滅寧的健康與生態風險,且期許新興科技風險的治理能更為民主。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作為本爭議之權責單位,其主導的管制科學實作同時涉及國家標準法規、公民科學成果、以及廠商資訊揭露程度的影響。防蟎洗衣精的案例反映出化學物質的治理與化學物質重組拼裝速度間的落差,也彰顯出台灣化學物質分立治理的特性及問題。
 
引用: 
《科技、醫療與社會》,第23期,頁137-202,2016年10月出版
訂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