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的轉(翻) 譯技術

Author Info
陳嘉新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社會與行為科學系博士班

在鄭雅文等人(2007) 合著的疲勞(burnout) 研究裡面所呈現的量化過程,其實有兩個轉(翻) 譯的層次。這兩個層次雖說是密切相關,然而在分析上我們應該加以區別,才能夠進行目標清楚的批判。

第一個量化的層次,在於將疲勞這種現象轉變為可以比較大小、統計分析的數字值。不管使用的是等距(interval) 或者序列性(ordinal) 的數字指標。這種轉換通常構成平常所謂量化過程的第一步驟,我們或可稱之為數字化(numbering)。在這個層次上,常被質疑的基本問題包括:如何有效呈現現象的多元性與數字指標的對應關係?如果我們把數字性指標當成是客觀性的元素,那麼這個問題也可以重述為:疲勞這種大量參雜主觀感受的模糊現象,要如何被客觀化為可以進行數理計算的數字?或者,我們換個方向問:這種轉換如果可能進行,那麼在哪種條件下可能、如何可能、為何要可能、可能的後果為何?

第二個量化的層次,則是數字化以後進行的統計操作。數字雖然是客觀化的象徵元素,可是數字本身很難呈現出意義。賦予這些數字意義的,是統計操作之後對於統計結果的詮釋。在這個層次上,統計運算其實是個給予意義的機制,但是這個意義其實是種特殊型態的意義。用Theodore Porter (1995) 的說法,以數字作為客觀化表徵的複雜機制, 其實是種「距離的技術」(technology of distance)。他追溯了社會記量科學的歷史興起背景,進而說明這種訴諸數字的客觀性,常常是在減少個人主觀成分,進而促成學科推廣的利器。

Citation: 
《科技、醫療與社會》第5 期,頁249-256 , 2007 年10 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