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不勞而倦嗎?論積勞成疾的體驗與疲勞量表

作者資訊
雷祥麟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組

我曾有些不好意思地私下問幾位在公司上班的親友:「你們有沒有這種經驗,在開完一個很無聊的會議之後,感覺到疲累的程度遠遠超過開會的那一、兩個小時,而且可笑的是,開會時你可能只是呆坐在那兒而已?」

出乎我意外地,大家都立刻表示這是非常真實的經驗。我原先幾乎不好意思提出這個問題,因為我從未聽別人提起過這種感覺,而且雖然印象中大眾媒體經常報導台灣人因工時過長而疲累不堪,卻也不曾聽說有這種近乎「不勞而倦」的情形,所以我一直以為這是我與少數人的怪癖,最好不要張揚出來。

今年四月底栗山茂久教授在中研院衛生史計畫演講時,我才知道在一個世紀以前心理學家就已經研究過這個現象了。William James (1842-1910) 把注意力分為兩種, 一種是spontaneous attention ,是人們對事物感興趣時自然投入的注意力。另一種是voluntary attention ,是當我們對事物不感興趣的時後,以意志力強迫自己投入的注意力。當時的心理學研究就已經發現,人們很難強迫自己付出注意力,勉強付出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自動停止,於是又必須再發動更強的意志力來迫使自己付出注意力。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在勞動,可能也沒有任何產出,卻在不斷勉強自己投入更多意志力的過程中,變地非常疲累。

引用: 
《科技、醫療與社會》第5 期,頁257-261 , 2007 年10 月出版。